董旖旎:人類文明新形态下意識形态的四重超越性建構

發布者:杜英傑發布時間:2023-02-20浏覽次數:14

問題是時代的呼聲,文明是曆史的召喚。人類文明新形态是習近平總書記從國際視野和文明視角對中國共産黨百年曆史輝煌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偉大成就所作出的凝練和概括。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任何國家和民族邁向發展的必經之路。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來,堅持獨立自主,逐步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實現了中華文明的現代化轉型,創造了有别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态,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态以嶄新的時代内涵,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态體系,實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态下意識形态的四重超越性建構。

堅定的人民立場是人類文明新形态下意識形态的價值旨歸。立足唯物史觀角度,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創造具有共同價值,屬于全人類的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産階級舊社會的,将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聯合體即以所有人的自由發展為指向的共産主義社會。通過對私有财産積極的揚棄,使人從資本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實現對人的本質的真正複歸。人類文明新形态從現實的人出發,将人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主體和動力,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視為社會發展的價值旨歸。如果說,上述結論隻是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角度得出的必要性結論,那麼馬克思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創造性地提出人的發展狀況劃分出三大社會形态的著名論斷就是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視為社會發展的價值旨歸的必然性的論述。人的發展依次經曆從最初的人的依賴性階段,到在物的依賴性基礎上的人的獨立性階段,最後抵達自由個性階段。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形态三個階段,即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後資本主義社會,後資本主義社會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第三種社會形态,即共産主義社會,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産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财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社會形态,這是人類所向往的偉大奮鬥目标。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創造正是共産主義社會形态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價值超越資本增殖的意識形态價值旨歸将為人類逐漸擺脫對人的依賴和對物的依賴,為實現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生态文明思想是人類文明新形态下意識形态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将生态文明作為單獨的一域寫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範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正式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黨的二十大要求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進一步突出了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重要意義和辯證統一關系。其中,生産發展是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生活富裕是生産發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指向和美好成果,生态良好是生産發展和生活富裕的外部環境和重要保障。隻有将和諧共生理念融入意識形态之中,才能正确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也才能從整體上系統把握生态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的聯動發展關系。這不僅為解決當今世界生态問題、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而且建構了協調發展超越物質發展的意識形态内涵意蘊。

深化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新形态下意識形态的實踐向度。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是基于對規律的認識。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多樣性是客觀現實,将長期存在,這從實質上闡釋了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而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也就決定了任何背離這種發展規律的所謂理念、觀點、主張都是不符合曆史演進趨勢和時代發展潮流的。因此,追求文明發展中實現單一化、模闆化的文明理念既不符合客觀辯證法,也不符合主觀辯證法,必然以失敗告終。人類文明的内在屬性決定了各國曆史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古已有之。充分尊重人類多元文明的客觀差異性,以文明多樣共存、和諧共生、交融共享、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優越、文明沖突、文明隔閡、文明固化。人類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創造和提出是基于批判性認識形成的,這種批判性認識建立在規律性認識基礎之上,體現了價值追求和客觀規律的統一。縱觀新中國成立70多年,我國從落後時代昂首闊步地走向引領時代,創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成就,取得了人類文明新形态的豐碩成果。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得對、行得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牢牢立足中國實際土壤,主動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深刻把握文明發展邏輯,始終遵循文明建構的客觀規律,辯證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超越異質沖突的錯誤文明觀念,打破文明沖突論的意識形态對立,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對話,使不同文明在競争比較中互促共進、在交流互鑒中繁榮共生,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鑄就了并行不悖的文明發展格局,開辟了中華文明發展新境界,建構了交流互鑒超越文明沖突的意識形态實踐向度。

  始終胸懷天下是人類文明新形态下意識形态的自覺追求。人類文明新形态倡導包容力,主張以合作推進發展,以共赢實現目标。資本主義隻能實現少部分人的富裕。托馬斯·皮凱蒂在其所著的《21世紀資本論》中,用詳盡的數據佐證了在資本主義物質不斷豐富的三百年中,各階級、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但未見縮小,反而持續拉大。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就決定了它無法實現人類的共同富裕,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價值旨歸就是要實現人類共同富裕。從毛澤東辯證提出的洋為中用到鄧小平多次強調的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再到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布的我們絕不接受教師爺般頤指氣使的說教的民族立場,但我們積極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歡迎一切有益的建議和善意的批評,都表明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強大包容性及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尊重。人類文明新形态脫胎于深重苦難的舊中國,起勢于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從有被開除出球籍的危險邊緣到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轉而書寫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與資本主義文明形态的霸權邏輯不同,求同存異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應該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以及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一系列改革發展舉措,都向世界鄭重表明:中國不搞你勝我負的零和博弈,不走殖民主義、霸權主義、擴張主義的發展老路,不會陷入大國必戰、國強必霸、霸及必衰的西方圈套,不會重演西方大國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曆史周期率,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态強加于人。同時,人類文明新形态立足于人類的社會和社會的人類視域,具有宏闊的視野與恢宏的格局,又受到中國傳統家國天下認知高度影響,内具胸懷天下的意識形态價值内蘊,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民族國家的狹隘認知邏輯。可以說,人類文明新形态下的意識形态内涵秉持着平等邏輯”“和平邏輯”“包容邏輯,既立足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又立志于面向世界,為世界謀大同,充分展現了大國情懷之下的世界擔當,建構了胸懷天下超越強國必霸的意識形态自覺追求。


Baidu
sogou